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地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以改变。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级之前主要的书写载体,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竹简的广泛使用对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竹简潜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
竹简的长短尺寸有一定的定制,一般与书写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凡是重要书籍或重要的事情,必须用长简书写。先秦时期的长简为3尺,用于书写国家的法令,故有“三尺法”及“三尺律令”的说法。西汉以后的儒家经典,如《易》、《书》、《诗》、《礼》、《乐》、《春秋》都是用长简2尺4寸的竹简书写。而《孝经》用1尺2寸竹简书写,《论语》用8寸简书写,因这两部书在古代属传记类作品。
竹简由于面积小,写字有限,一篇需要很多片,携带很不方便。《庄子·天下篇》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因而后人形容人的知识广博,用“学富五国”、“车载斗量”来称誉。秦始皇每日批阅秦章“以衡石量书”,石为古代衡名,30斤为1钧,4钧为1石,每天批阅秦章上百斤。西汉名臣东方朔上书武帝奏文,用竹简3000多片,由两人抬着入宫。竹简在当时使用之困难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最早的已知被称为“册”和“典”,甲骨文中就有两字的像形。甲骨文中“册”字像形“错”、“擞”、“样”,可以发现是描述一部书的形状,参差不齐的竖笔,表示一根根的简,中间的横笔,则表示用以编缀的丝绳。从甲骨文中还知,商代已把史官称为“作册”。“典”字像形也同于“册”字,它现今作字典解,而在当时却表示放在桌上,即放在受尊敬的位置上的一部书,同时进一步证明了商代已使用了简策。西周时金文中也有“典”、“册”,当时的简策多用于记录帝王的命令等重要内容。古代人把西周至秦汉时期的书籍,称之为“方策”、“典籍”、“简牍”。因为一篇较长的文章或一本书,一根竹简当然容纳不下,需要要许多根简来收发室。为防止散乱,将许多根简用丝绳编连起来,称为策。“策”的本字应是形字“册”,现今所谓的一册书的说法源于此。联结竹简的丝绳(亦用牛皮)称为编,《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到孔子读《周易》而“韦编三绝”,便是用牛皮连贯竹简的明证。
传说诸葛亮在赤壁苦思击败曹军的良策未果,心下烦乱之时,只身前往当地竹海散心,而对浩瀚的竹海,诸葛亮顿觉心旷神怡,忽然一阵大风吹过,千万根竹子随风起伏,蔚为壮观,诸葛亮一时似有所悟。回到住处,下人捧来一捆简片,说是当地人所送,是当地人用竹材所制,因质地特殊,书写起来特别流畅,又因用火烘烤过,可以长久保存。诸葛亮顿时豁然开朗,一条火烧曹军的妙计悄然形成。
战争胜利后,诸葛亮特意到制作竹简的作坊,一起将其工艺进行改进。从此,赤壁简片大受欢迎,当地人为缅怀诸葛亮,将当地的简片称为“孔明竹”。
三代竹简主要用于文书、记事、契约、书札等,古人把文书、记事之类的工作称为“文简”、“案简”,把书札称为“尺简”。竹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具体用途,还有许多其他的名称。比如“检”是放在古代书写、信函竹简上面的盖版竹简,用于掩盖字迹;“两行”是用于书写诏书的竹简,一般长1尺,可容字两行而称之;“符”是皇帝诏命、政府法政令策用简;“札”是用来书写文字的小竹片,也是竹简的统称;“苫”是儿童习字的竹简;“传”是出入城关凭证的竹简,一般长5寸;“笺”是读书时用于记录所作注释的竹简;“笏”是古代朝会时官员所执的竹手板,有事则书其上,用以备忘,古代天子至士皆执笏,后世惟品官才能执之;古代写于竹简上的信则称“书”、“简”、“笺”。
从西周至汉代,书籍的主要形式是简策,竹简为我国保存了汉代以前的大量珍贵文献。故而后世人把这个时期的书籍出版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有关图书的某些名词术语,及制作方法和书写格式还沿袭着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习惯。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促进了竹简文化的繁荣。孔墨显学的崛起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孔子在发展竹简文化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孔子删定整理出的《易》、《书》、《诗》、《礼》、《乐》、《春秋》6种书等几十篇儒家著作,都是写在竹简之上,而被尊称为“经”的。
孔子的儒家学说的传播是借助于竹简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不仅儒家学说是由竹简传播的。而且从周至秦汉,甚至唐代以前的魏晋六朝时期,文化发展就成就也主要以竹简为载体的积累、传播、交流和传之后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日渐繁荣,竹简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于是纸张应运而生。公元二世纪初,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成功并获得推广,纸逐渐成为书籍的重要材料,但竹简仍为官方正规文典,士大夫和上层社会仍以用竹书为荣。公元413年年底,恒玄代晋自立,曾颁布谕令停止竹简使用。于是竹书使用时代结束,竹简作为载书工具已完成历史使命。自殷商始至南朝时止,竹简作为书写载体流行了20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