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文化是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汉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
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向来喜欢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斋生活,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也要居有竹,他说"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现代人吃饱穿暖不是问题,于是闲暇时光在翠竹掩映的雁湖木屋以画竹为乐,画竹自赏,题曰:"食有肉,居有竹,事丹青,心自足。"身处雅居幽静处,该是怎样的一种惬意。
中国的文人雅士更是与竹有着鱼水般的关系。他们种竹,“家山竹好无人看,漫种庭前一两竿”;在竹林中品味一种超逸的境界,“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戴斜阳,青山独归远”;在竹林环绕的情景中读书、生活,“嘉果浮沉酒半醺,床头书册乱纷纷;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大白云”,“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简直是无处无竹,无竹无处。
曾文正公家书中言道:"居室前后,须多种竹树,家有一种生气,人受一种清气。"晋朝王子猷借人空宅暂住也要种竹,道是"不可一日无此君",这就是魏晋风度!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时,他曾手植修竹几千万株,冬夏青翠一片,成为一大名胜。林黛玉独爱潇湘馆的千竿修竹,每日里满怀心事听"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竹声。千百年来竹是中国人的至爱,尤其是文人,爱竹成癖者比比皆是。
竹非草非木遍生各地,尤适于湖广江浙气候温和多雨的地区,一二株临窗,三五竿傍水,或万竿碧玉,竹树成林,竹情清韵与江南山水浑融一体,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关系。以至于今天每个中国人看到竹子的时候,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来自于我们的文化。
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托物言志,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更多竹资讯请关注:www.ahmuzhu.com